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时间:2024-05-22 19:33:29
关于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关于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二年级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玲玲的画》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教材的主题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收拾画笔时不小心把第二天参评的画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巧妙地掩盖了污渍,第二天她的画在评奖会上得了一等奖的事。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脑筋”这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人物的心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一)抓主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浅显,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该如何下手?考虑再三,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满意(画好作品)——着急(弄脏作品)——更满意(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再通过三幅画,理清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更满意”的情感变化。从而形成了“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这两条主线相互交错,相辅相成,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我始终牢牢抓住那条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例如在玲玲画好了画,满意地端详自己的画时,就引导学生表演,并在表演中去体会玲玲的“满意”;在爸爸问玲玲“怎么了,孩子”时,就做了引读处理,让全班同学也一起问问玲玲;在玲玲哭了起来时,就指导学生想想,哭着说话时该怎么说,从而读出玲玲着急、伤心的语气;在指导读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满意地笑了”感悟到玲玲高兴的心情,从而读出玲玲想出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后的“满意”心情。

“从读中来,到读中去”让学生从读中去体验,从读中去换位思考,从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学生就从读中得到了心灵的意会,体验在读中就得到了升华,理解从读中得到了加深,情感在读中也得到了熏陶。

(三)抓拓展,联系生活,重视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节课中,在理解端详一词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象、表演,这样,将学生的亲身感受引入课堂,使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再如:在生活中,同学们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否像玲玲一样动脑筋思考,将坏事变成好事呢?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自由交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课堂。

四、教学反思

教学始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个教学过程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不足。如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过于严重,牵引的痕迹比较明显,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课堂评价语言也比较苍白,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评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将成为我今后教学工作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关于二年级下册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四册第44页至第 46页《1千米有多长》,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千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抽象出长度单位千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1千米有多长:第一步:通过同学们手拉手站成一排,体会10米大约有多长;第二步:通过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0米大约要走多少步,体会100米有多长;第三步:通过10个100米跑道的长是1千米等场景,体会1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0米、100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在进行认识千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长就是1千米,然后结合?校实际,学校操场的跑道有400米,那么2圈半就是1千米,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较远的距离时,要用千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二、说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拉一拉、走一走、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千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拉一拉、走一走、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1千米有多长的过程,感受长度单位的实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长度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找准重难点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活动中体验千米的含义,正确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五、说课前准备

记录单、大屏幕

六、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课教学采取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交流中学习。

教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复习引入、情景激趣、引导发现、学用结合。

学法:观察、想象、验证、类比推理。

七、说教学流程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引入新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新知;

(四)拓展新知;

(五)总结新知.

关于二年级下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

思维能力: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

学习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说教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

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

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关于二年级下册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