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5-22 19:32:39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九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心。

二、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较长,词语较多,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对不熟悉的词语加以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引发学生兴趣,熟悉内容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教师先作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目标 :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受贝聿铭的爱国之心,并从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了解贝聿铭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学习课文精心选材、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我的中国心》导入,让学生自己谈谈歌中的感情。

2、整体感知:读书后填表,了解贝聿铭的巨大成就和成长轨迹。(学生互相交流)

3、研读课文:

(1)作者在介绍贝聿铭这些伟大成就时,全文是按照一种什么结构和顺序来介绍的呢?有什么好处?

(2)观察图片,说说贝聿铭的建筑特点。

4、拓展讨论:

(1)既然是介绍贝聿铭和他设计的建筑,为什么会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本文的标题?联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2)从贝聿铭这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身上,你能学到些什么?

(3)现代汉语词典对“根”一词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水分和养分,贮藏养料”。 请你说说下面句子的“根”该如何理解?

A.我的根在中国。

B.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

C.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

(4)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一词的解释是:“(几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配合得很恰当”。

“和谐”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是如何体现 “和谐”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 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土壤。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评委,你们好。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 ……此处隐藏10260个字……课文做好铺垫.)

3、明确中心

问题:作者在本文想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讨论后明确:本文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第四步、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五步、质疑问难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预习、朗读中发现的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班上交流,共同解决。

预设问题:一次童年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和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欣赏一下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拿前面的两张漫画和两张水粉话,请同学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通过画图的对比,让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第六步、延伸拓展。

小结引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语文学习既要读透课文,但有不能局限于课文,应向生活拓展。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第七步、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学习的所得,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感受。

教师小结: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我们经常说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可教师总是有千万个不放心。学生通过学习,文章的思想、意蕴打动了学生的灵魂,他们就能说出自己最深感受和体会。教师的小结,让语文课堂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第八步、布置作业

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短文,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竹影

丰子忾

画竹影 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正音材料:

撇(pie)蘸(zhan)

惬意(qie) 水门汀(ting)

口头禅(chan) 参差不齐(cenci)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教学课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形势紧急“屠大窘”

地点:途中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天时地利

人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集合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