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充气雨衣》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1《充气雨衣》是一篇很有教育与启发意义的文章,通过一个故事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注重字词学习
《充气雨衣》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认识14个生字,这些生字的字音不易读准,字形比较复杂,所以在教授时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记住一些比较简单的字,重点去识记几个比较难记的字,如:“旋、囊”等。在此环节中,由于方法多样,学生表现得很积极,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课外拓展
在对文本分析之后,我又做了适当的拓展,展示小林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学生们知道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并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借机引导,发明离我们并不远,只要我们善于发现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我们一样可以成为小小发明家。此外,我还搜集了一些其他的发明作品,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的科技创新。
三、课堂问题处理灵活
本次课的导入与我所设想的并不一致,但我觉得我做到了灵活的处理。通过郭家玥同学的问题引入对本文的学习。这次的处理方式与之前遇到类型情况所采取的处理方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
本次授课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一、教案所涉及的内容并未完全在课堂上呈现,比如有一个环节是学生分享交流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授课过程中,我在引导学生说出更好解决被雨淋湿的方法后,直接向他们展示我所搜集到的一些创新作品,这样没有给学生更多的说话机会。
二、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在授课过程中,我感觉到我所说的话有一些是多余的,有一些是不明确的,还有一些在其根本上存在错误,这些地方是我以后需要改进提高的。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2《充气雨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自己默读,再交流一下,看看他们是否已粗知大意。然后引导他们想一想或讨论讨论:日常生活用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像小林那样,多动脑筋,动手做做看。
课文中“我会认”的字14个,字音不易读准,字形比较复杂,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按归类识字,游戏识字等多种形式的方法识记,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学生很喜欢识字这一环节。本文较长,重点抓住“小林遇到几个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默读和快速阅读。由于长句较多,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在朗读展示时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直到“复述”这一环节,学生才“死灰复燃”,活跃起来。可能自己高估了学生,把课文只设计了一个课时,知识点过多,也有关系。自己从三个方面设计了朗读,旨在通过朗读感悟“小林爱思考”的道德品质和“勤实践”的人文素养,从“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这一环节上有了体现,虽然学生在朗读时不是激情饱满,但感悟还是很深刻的。
《充气雨衣》这篇课文是一片激励学生动脑的科普故事,小林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学习课文,主要让学生围绕“你觉得小林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让他们自主读文,找出相关句子进行交流。文中的小林是个生活的有心人,当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他就积极开动脑筋,连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小林一直在想啊想,并从徐徐张开的裙子和吹气的救生圈上受到启发,实用的充气雨衣终于制成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自读后于好朋友交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自己解决,再抓住相关句子分析、交流,学习使用比喻句。
在教学最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你们生活中有遇到问题的吗?”引导学生从充气雨衣的发明联系到身边的事物,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改进一下就能让我们是用起来更方便。学生大都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用具,比如多功能文具盒、受访时刻桌椅等等,思考探讨的积极性高涨,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设计想法。如时间充足的话,能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让他们来一次即时设计写话,及时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今天上《充气雨衣》,用两个课时来上。这篇文章比较长,要认的字比较多,涉及前后鼻、翘舌和形声字。生字教学按照“检查预习、读文、写字”来进行,因为这课没有要写的生字,所以读文的时间比较长,这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学习默读课文,粗知故事的大意”做铺垫。但是在花了比较充足的时间默读课文,同桌轮流读课文后,请同学回答“小林是怎样发明充气雨衣”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都回答不出来,只有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一部分,但是说不出发明充气雨衣的全过程,即:原因、经过、结果。于是我再把问题细化:下雨时穿上了普通雨衣的小林遇到了什么难题?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大部分同学把小林制作充气雨衣理解为发明,而忽略小林是一直都在思考“有无一件雨衣不会弄湿裤腿”这个问题才会从“旋转起来的裙子”和“塑料救生圈”这两件事产生灵感从而创造出充气雨衣的。可以说“粗知故事大意”这个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但是本单元要求的“动脑、动手,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这个目标却没有达到,还需要再花一节课来让学生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来达到这个目标。
感觉这节课放手得太多,引导做得不够,比如可以创设图画情景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意——“普通雨衣→旋转起来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够,高估了他们,而且要求也过高。课后跟樊老师交流,樊老师也认为要求学生说出“充气雨衣是怎么发明的”这个要求是拔高了,最多十来个学生能说出就可以了。不过事实上只有三个同学能大概说出来。
《充气雨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它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动手发明创造的叙事性的文章。文中主要讲了讲了穿着雨衣的主人公小林在雨中淋湿了裤腿。为了改进雨衣,小林苦苦思索。他从张开的裙摆、塑料救生圈上得到启发,发明充气雨衣的故事。
这是一篇很有教育与启发意义的文章,通过一个故事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努力地学生传达这一道理。由于我是第一次讲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纰漏,当然我也通过这次讲课经历收获了很多。现将自己在此次授课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相对来说还比较成功:
一、注重字词学习
《充气雨衣》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要求认识14个生字,这些生字字音不易读准,字形比较复杂,所以我设计了让多种识字方法如:组词、换偏旁、造句等来帮助学生识记生字,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学生的课堂表现也比较积极。
二、启发学生学会在课文中找答案的方法
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所提 ……此处隐藏10314个字……
本文较长,要充分利用默读速度快的优势读书。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识字,在默读中感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小林遇到了什么难题?是怎么解决的?”这个问题,读书、思考、找答案,抓住“看”“想”“做”三方面,使学生了解到小林遇事能用心思考,不断实践。
小林发明的充气雨衣没什么深奥的地方,雨水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我们却没有去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更没有动手去改进它,这就是小林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可以安排小组讨论:你佩服小林吗?为什么?
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自学。
1.默读课文,思考:小林遇到了什么难题,是怎么解决的?
2.小组内交流: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的?
3.交流汇报,在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读好小林三次动脑思考的句子。
(1)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得把雨衣改一改,不能再让雨水流到裤腿上了。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小林一直在想啊想……
(2)这样的雨衣怎么叠起来呢?
(3)小林眼睛一亮,心想: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三)积累运用
1.“按音起名”。引导学生给多音字“缝、假”用不同的读音组词。
2.做“找朋友”游戏。出示词语“慢慢”,课文中有两个词的意思与它相近,快找出来,让它们三个成为好朋友!(徐徐、渐渐)
3.课文中有三个带问号的句子,看谁能最快找出来!比较一下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再照样子各写一句话。
4.建议积累以下词语:表演舞蹈优美旋转称赞
联欢会展览会徐徐张开渐渐模糊五颜六色
(四)实践活动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发现还有哪些不便之处,动手改进一下。
2.响应课后学习伙伴的倡议,做个小制作。(为语文园地的交流展示活动做准备)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下雨时,看到你们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中嬉戏,真像一幅美丽的画。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你们想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就动脑动手想了一个好办法。
板书课题:充气雨衣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读:
(1)下午放学的时候,随着一声春雷,下起了大雨……小林的雨衣──
(2)晚上,小林躺在床上想:──
(3)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自由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4)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与同学讨论解决。
2.检查生字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卡,“开火车”读。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并相互讨论不理解的词义。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地方。
2.开火车接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课件。
课件演示:
普通雨衣→旋转起来的裙子→塑料救生圈→充气雨衣
4.小结:小林遇到难题肯动脑筋,善于观察,想办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5.思考、讨论。
(1)你还有比小林更好的办法吗?
(2)怎样才能使设想变为现实?
(四)朗读品味,表达情感
1.画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练读。
2.组内赛读。
3.出示课件(小孩子穿着充气雨衣),指导朗读。
漂亮、实用的充气雨衣穿在身上,可真神气!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小林吧!
(五)想象创新,激励延伸
1.你们一定也想成为小小发明家,想一想: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思考、讨论、交流)
2.同学们,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亲自动手实践,一定会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老师等着使用你们发明的新产品,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六)课后实践,劳动体验
动手做做,改进一下你认为不太好用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14小林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
请大家先看二年级下册第16课《充气雨衣》两幅插图,请大家判断一下,图中的主人公小林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
当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们班的小机灵陈毅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叫了起来:“老师,我知道小林是个女孩子!”有些学生马上举手说:“不对,小林是男孩子。”我一听,愣了一下,因为从来没有为一个人的性别进行过争议。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请学生说理由。陈毅说:“你们看课文的插图,一看就知道小林是个女孩子。”有些学生仔细观察了插图,也说:“真的,你们看,小林的刘海那么长,男孩子谁留那么长?”一个学生说:“就是,你们看她的刘海和旁边那位撑伞的女孩子的差不多长。”我仔细一看,觉得他们说的还真有道理。又有一位男同学说:“还有她穿的鞋子是红色的。一般,我们男孩子都不大穿红色的鞋子。”这时,我们班的班长龚瑶说:“老师,我们不能光看插图,主要要看课文。课文中用的都是单人旁的‘他’,说明小林肯定是男孩子。”他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多数人的赞同。顿时,教室里两种意见相持不下。于是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不仅会读书,还会仔细观察插图,并能有自己的看法,非常好。老师觉得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回家之后我们再查查资料,还可以将我们的疑问向编辑叔叔、阿姨提出,好吗?”大家都说好。
课后,我和学生们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文中的小林确有其人,原名叫林恒韬,是北京市打钟庙小学四年级学生,是男孩。于是,我把材料给全班同学看,并和全班同学一起给“人教网”的责编发了一个帖子,给本文的插图提意见,期待他们的回复。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15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板书课题:充气雨衣。提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充气雨衣的发明者是怎么想与怎么做的?
抓住两个问题:1、小林在发明充气雨衣时,有几处绝妙的想。2、小林想到后,是怎么做的?带着问题带着笔学生开始细读课文。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林想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躺在床上想:抓住“改”字。二是问题又来了,抓住“叠”。三是心想,抓住“代替”。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来。而第四自然段中,“随着优美的乐曲,看着裙子像花伞,然后联想到雨衣。这是小林小发明的动力。而且这一句的语言文字上,写得相当不错,因此,我就着重抓好这句的教学。
同样的方法,完全放手让学生找出两处“做”。再标出动词。在小组里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反馈时,小结出:想就是动脑,做是动手,然后回到单元主题,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实践这样才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堂课也就将这篇文章结束下来了。我上完了,感觉很轻松。我相信学生也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