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观后感

时间:2024-05-22 19:29:47
《老师·好》观后感9篇

《老师·好》观后感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师·好》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师·好》观后感1

《老师好》是一部以1985年为故事背景,以苗宛秋老师为核心人物,以苗老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校园日常为线索,再现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的怀旧校园喜剧片。这部电影我刷了两遍,第一遍是因为无聊,而同期又没有更好的选择,所以我选择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给我的印象,比想象中要好。第二遍是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与我校的全体教职工和部分学生一起观看的。两次观影,有不同的感受。

或许是因为自己才毕业,而又未踏出校园。第一观看时触动我更多的是高中时代学生们的校园生活。那段时光距现在就仅仅几年,曾经年少的我们也经历过为困难的同学捐款、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参加艺术节、争分夺秒的读书、偷偷摸摸的参加补习、给老师取外号……看着自己曾经的经历跃然荧幕,感到特别亲切,虽然时代不同,但依然不影响产生共鸣,原来,无论哪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着同样被幸福包裹着的回忆。

或许是因为第二次观看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我猛然意识到自己现在已经不再是学生,而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所以这一次我更多关注的是影片中的老师苗婉秋。苗老师爱护学生,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走遍大街小巷,就是想让洛小乙回来上课;为了让替同学补习的安静不耽误个人复习时间,他晚上免费替同学们补习;在安静面临保送和参加高考的抉择时,他没有代替她做决定,而是告诉她“人生有好多个十字路口,重要的就那么一两条,要选一个最适合你自己的”;得知耗子生病了,他逼着派出所的小舅子违反规定拿走“投机倒把”的货物,并把自己的工资寄给学生。他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甚至无心顾及自己的住房问题,算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式的“模范”老师,如果用当下最流行的“师德”标准来衡量,他无疑应该是典型的优秀教师。他的真情打动了全体学生,当大家集体出动,夜晚打着手电为他找自行车的时候,也许会让所有观影的老师无限欣慰。还有什么比得到学生认可更为幸福的事呢?

然而,在苗老师这些种种优秀的表现之后,我也看到了他的刻板、保守、教条、强势、一言堂、唯成绩论、以成绩取人等等。影片开始,一个简单的点名,将苗宛秋的严厉、保守、以权压人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能不说,学生的叛逆与他的压制不无关系。虽然他对洛小乙一直不肯放弃,但也得承认,在洛小乙希望入团、遭遇诬告的时候,也恰恰是苗宛秋老师摧毁了一个孩子“回头是岸”的一点点希望,“逼”他重新回到街头小混混的行列。在经历了若干年的变革之后,我们愈来愈发现,教育必将回归本位,那就是对“人”本身价值的发现,对学生灵魂和梦想的唤醒。“好教师”不仅要使每个学生趋近传统意义上专业领域的“成才”,更应该获得和谐完整内涵的“成人”;不仅要使之完成生物学层次上的“成人”,更要达成凸显个人独特的本质规定的“成己”!

同时,这部影片也引发了我对师生关系的思考。影片中的王海,一开始在苗老师的“压制”下明显是站在老师的对立面的,而最终在老师爱的“感化”下逐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成为了一名教师。这种转变,似乎更像是理解过后的服从。它是否真的独立、自由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死亡诗社》中的基廷先生,他一直引领学生发现自由思考的魅力和价值,他既是教师,更像是引领学生前往自由领地的“船长”。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新人,自己各方面都还有待加强。还记得自己才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很不习惯别人称呼自己为老师,但我的老师告诉我:从这一刻起,你必须习惯这样的称呼,因为这是一种责任。是啊,从我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刻起,我就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未来的日子,我将不断叩问,加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紧跟师风师德建设和转作风提质效工作,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真正无愧于“老师”这个称呼。

《老师·好》观后感2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伴随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我的难题。虽然从事幼教工作将近十年了,但也会有很多的困扰。这时就会想如果多看看书,多从中积累点经验,那就不成问题了。

说实话,《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早听说过,只是出于对目前很多教育专家的不信任,我一直没看这本书。为了让儿子更好的成长,我经常和同事一起交流经验。有一次,又说起儿子的事情,我们班贺老师就推荐我看这本书,我对她说的半信半疑,第二天她就把书拿来给我看。我随意翻了翻,就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了,仅仅是序言和前言就让我感慨万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硕士16年的教子手记。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使我深受启发。书里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对孩子的深深温情;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细细讲解了对孩子的呵护之法。书中的一些话语在我心中久久回想,正如其所言,孩子的一些错误观念或问题,往往都是由于一些家长生活的痕迹。生活中,许多的不在意,许多的不顾忌,却已被孩子们尽收眼底。父母影响孩子,其道理我虽也想的清楚,但看到作者并不是用说教的方式,硬邦邦的语言来码字,而是用身边生动鲜活的例子,说明事件,然后再针对这一事件展开而来,这样更加坚定了我的学习。

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

家庭教育绝不单纯是母亲的事!在书中我除了看到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还看到了一位同样伟大的父亲。尽管对此书中着墨不多,但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有一位好丈夫,孩子有一位好父亲。他很好地扮演着父亲的角色,积极配合妻子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当自己有错时愿意低头向孩子认错——试问有多少父亲能做到这一点?这一点值得爸爸学习。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值得我去深刻的反思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孩子感受。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不被孩子接受、我们的爱不被孩子理解、我们的行动不被孩子支持,我想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必定是失败的教育。

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

作为一名老师,我想只有通过更多的学习、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思考,不断地提高自我才是当下要走的教 ……此处隐藏7469个字……·好》真正且真诚的做到了!

于谦版老师,似一面镜子映衬时代的同时映照一代年轻人

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正,到《闪光少女》的谐,从《小情书》的情到《万物生长》的“色”,以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等风格近似的所谓“青春无悔、回忆满满”……所谓校园青春的热潮刮了一年又一年,但给观众们的感觉,却总是在千篇一律的回忆再回忆,呻吟又呻吟。即便是其中不乏对一代人的青春致敬和人生历炼中的美好重现,但相比之下《老师·好》的新鲜和反差,绝对是充满了更多的真诚以及创作者们的用心。

之所以说《老师·好》有别于通常的校园青春片,全因这里在回忆和回味以及极力遵循那个年代的校园生活原貌的基础上,将表达的重点或者说情感的着力点放在了老师身上,并从为人师的视角,看待青春,正视成长,从而映衬那个让许多人有过美好回忆的时代。在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老师身上,不仅能看到老一辈教师的特色,影片还特意增加了苗宛秋这个角色学生时代的丰富记忆,同样是一个好老师影响学生的一生……不但丰富了情节,也让角色更具立体感。苗宛秋对学生们的“凶”和善良,也因此有了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的答案。在他眼里,学生就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更要认真负责,好学生如此,淘气的学生更应该如此!

看于谦领衔的《老师·好》,喜感自是不少。相声舞台发光发热的于老师,其实早年就在影视圈经历丰富,当年京派电视剧盛行的年代里,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于谦的身影可谓小荧屏和大银幕里都比较常见,且表现不俗。苗宛秋老师的新身份,再次令人眼前一亮。在充满了年代戏味道的情节里,无论是对付淘气的顽主,还是关心懂事的好学生,抑或是帮助游走在校园与社会边际的坏小子……宛秋老师的(心)软(态度)和强硬都被于谦演绎得生动鲜活,且也能时时展现出风趣幽默的特点,也成为令全片节奏感到位的亮点。

就像影片中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老师好!”,是多少走过学生时代的你我和他,对那位影响甚至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的师长的尊敬。就像影片情节中,从起初刚刚踏入高中校园门槛时的调皮捣蛋和默默无闻,到毕业前甚至多年后,对那一份师生情难舍难离的耿耿于怀,堪称是能滋养一个人一生的养分。在《老师·好》众创作者们的诚意下,一股股浓浓又淳朴的师生情谊流淌而出。

淳朴的情感外,包裹的是真实的年代感

其实,在影片着力打造的年代感十足的县城高中里的师生故事之外,对于主人公老师以及一众性格各异身世有别的学生角色,也描述得足够生动和鲜活。唱歌、跳舞、旅游鞋、录音机……特别是贯穿全片情节的重要物件——苗老师的新自行车,不仅表现出强烈写实的年代感,更承载着故事和角色们身上难得的师生情谊。只有亲眼看过《老师·好》的故事,才能真切感受到这一切。

据悉,影片最终定名《老师·好》,也是创作团队们经历了几番周折和思索,才最后决定的。想必其用意除了突出电影主旨的年代感和师生情之外,更向回忆满怀的观众们提出了浓情满怀的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你心目中的好老师?这里的苗老师是个好老师吗?

PS。影片结尾处的特别设置,堪称全片的“点睛之笔”,不知道正思索回忆着心目中好老师的你,能否HOLD住你的眼泪……

《老师·好》观后感9

“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某片绿荫下,慢慢疗伤。岁月凝成一颗珍珠,却无法拥有,丢在地上,冰凉;握在手里,滚烫。我想拥抱它,却扑了一个空;它化作一片杂物,散落在桌上。泛黄的日记本,气数已尽的铅笔,褪色的发卡,还有一个空空的背囊。那年,铅笔在日记本上写道:真好,我没有去打搅你的暗自芬芳;真好,你也没有戳穿我的刻意坚强。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

3月30日,我们全家一起看了部电影《老师好》,这部电影是由相声界的大腕于谦老师主演,本来我还以为是一部喜剧片,却发现原来是一部打着教育旗号的青春怀旧片。故事讲了一个小城的高中老师苗宛秋带一个高中班级的故事。

我给这部电影取了另一个名字叫《自行车的故事》,整个故事最热闹也离不开的是那辆自行车,从苗老师推着自行车进学校开始,到自行车被放气,吊在国旗杆上,到自行车被盗和找回来,最后到安静骑自行车出车祸,自行车无处无在,与自行车同样无处不在的是生硬的教育制度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苗宛秋这个形象就是教育工作者的缩影。他像自行车三脚架一样冰冷专制。在开学第一课上,他没收了脑袋的武侠小说,擦掉了关婷婷的口红,因为建设、文明抽烟罚他们站墙角,让洛小北不停地喊报告。因为安静品学兼优,就把安静安置在最好的座位。在选班长的环节无视民意,坚决不任用脑子活泛的关婷婷,也不任用敢于担当的洛小乙,霸道地任用新转来的好学生安静。

同时,他又像自行车轱辘一样圆润通达。洛小北不来上课,他冲到“八龙一凤”喝酒的小摊拉他回来上学。当得知耗子倒卖小商品是为了动手术时,强行让派出所的小舅子放人,并归还没收的货物。而耗子去北京治病的时候,他又拿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

他又像自行车一样找不着自己。他永远是不合时宜的那一个,在高考时因为成分无法去北大中文系,只能当老师。当老师似乎既不被领导真正认可,总是不给他分房子;也不被同事所接受,同事们对待他总是一副“你太迂”的脸色。他有物质追求的心思,又选择不收费用的补课。在学生面前,他一开始是苗霸天,被学生把他的自行车折腾得够呛,把他的杯子上的“奖”字刮成了“大”字;在后来,学生理解他开始为他满城找自行车时,他又斥责他们胡闹。在他的压制下,所有的学生造反,去参加文艺汇演夺回了第一名。当他为安静铺好了通往北大中文系的路的时候,安静又出车祸了。而最后他的离开是他的清高、软弱还是愧疚,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活得复杂,活得拧巴,活得不合时宜。

这就是教师的生活状态,教师的追求是人的成长,教师是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建立在学生上面的。所以,自己永远是纠结的,是多面的。教师必须有冷酷的一面来树立威严,传道授业;教师又必然有温情的一面来培育学生,建立情感。这就是“有我”和“无我”的纠缠,“有我”是保持教师独立的个性,“无我”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就像曾经做过的性格测验,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神性、魔性、妖性。当我们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时候,这些人身上的各种属性就开始不受控制的疯涨。

苗宛秋不是一个最好的老师,但他就是老师中的一员,在教育工作者身上,都有苗宛秋的影子。

老实说,前面故事讲得不错,可惜最后的桥段安静的车祸完全就是偶像剧的桥段,苗宛秋的离开有强行拔高人物之嫌。就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做自己不好吗?那辆自行车不能自然死亡,非得弄个血光之灾吗?

苗宛秋离开时在黑板上写上“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我觉得美则美矣,未尽善也。因为那天我正好拍了一组毕业季的照片,我知道真正的离别不可能如苗宛秋那么文艺,那么潇洒。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教师的担当和社会责任,每天的朝夕相处,鸡飞狗跳才是日常,只有在离别的时候记得的才是彼此的好,才有“和你们一起相遇在最好的时光”的美丽。老师,永远在爱与痛的路上虐心行走。

《《老师·好》观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